专家畅谈“皖江”发展
2011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专家畅谈“皖江”发展
皖江开发带动“中部崛起”、开发皖江要转动民间资本……
记者 樊立慧
 

无论在国内国外,产业转移都是大势所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热土”。 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也均在不同的角度上观察皖江。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勾画出一条令人期待的“皖江之路”。

1

杜 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皖江给全国找经验

皖江示范区一年的建设成效大家都看得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对皖江示范区寄予厚望,安徽到了打翻身仗的时候,把皖江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抓住了,安徽就冲出去了。

“安徽气可鼓,不可泄!”从皖江示范区前期的谋划,到制定规划,杜鹰都亲身参与,并倾注大量心血。他就充分肯定了示范区这一年来的建设,切实加强领导,抓紧规划编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招商推介活动,很好地宣传了皖江示范区。

时刻关注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杜鹰认为,京东方六代线落户合肥,带动了长虹等一批配套企业的入皖。杜鹰认为这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典范。

杜鹰也建议,皖江示范区不单单要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更要在重大领域如相互投资、能源、粮食、生态环境合作、人才技术、金融服务等领域全面对接。

皖江地区不单单是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探路,更是为整个中西部地区探路,提供经验。杜鹰认为,这不单单是安徽的使命,更是国家战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切实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积极引导本地产业向示范区转移,泛长三角合作不断深化。

2

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皖江开发带动“中部崛起”

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

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计划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位于东部长三角经济圈和中部地区之间,承东启西,其发展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一旦国务院有关“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全面展开,“皖江城市带”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在东部和中部之间顺利架起一座桥梁,带动整个中部地区崛起进程。对于整个中部地区而言,“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有可能带来一场皆大欢喜的局面。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辐射带动作用立竿见影,实际上,这种带动作用是通过梯度推进、缓缓波及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式过程。

3

刘云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打造皖江黄金动脉

打造“皖江经济带 ”,实现中部崛起的安徽显然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不仅对安徽,同时对全国其他区域经济带的打造,也有较大的示范作用。

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对于区域经济带的崛起具有突出的作用。最重要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体而言,安徽境内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动脉十分稀缺,尤其在省内几大经济活跃城市之间,缺乏能将之紧密串连在一起的大动脉,这是皖江经济的薄弱环节。

但皖江经济却具备打造黄金大动脉的条件,长江刚好流经安徽大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因此下阶段加强港口和航道建设十分必要。

不过,在目前的运输体系下,水运在速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劣势,高速路网的发达对经济的推动可谓立竿见影。因此,一旦在全新的规划和建设下,打造一个更紧密的高速体系,包括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可以预见皖江经济将会迎来全新的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还需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安徽能源主要集中在皖北和皖中一带,因此加强皖南的能源基地建设,可以促进整个安徽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增强“皖江经济带”的发展后劲。

4

黄恒学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皖江开发也要注重绿色

安徽境内江岸基本保持原生态自然风貌,并没有经过太多大规模开发,完好地保存了大面积的农业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同时区域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且地处丘陵多山地带,因此整个安徽就是一幅 “江山如此多娇”的风景画,这种江南景致在当前国内已经十分罕见、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当前有许多人,尤其是一些高层决策或者是影响决策的人士,认为“皖江城市带 ”具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并以此作为区域开发的重要条件。这种看法和主张是令人担忧的,这里面包含着一种蔑视环境、忽视自然规律的倾向,这会给“皖江城市带”开发带来误导。

其实,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其脆弱的,其恢复能力较差、较漫长。现在的技术水平十分发达,毁掉一座山、填掉一个湖轻而易举,然而破坏容易、恢复艰难,可谓后患无穷,彻底治理的成本往往是开发投入的数十倍,而且,有些生态还难以恢复。

因此,“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不宜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路子,而是应该走绿色、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之路,这正是打造“皖江城市带”后发优势的基础。

5

李国魂 北京大学证券市场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开发皖江需要转动民间资本

2009年,安徽已经成为我国内陆省份“万亿GDP俱乐部” 的14个成员之一。这说明,安徽基础设施体系明显改善,产业配套条件大为改观,有利于吸引高层次的产业转移,在产业分工中形成自己的综合竞争优势。

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扩大内需、充分就业、调整结构、促进增长、推动创新、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保持稳定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小企业能否再度整体崛起,也是决定“皖江城市带”能否真正成为产业转移示范区成败的关键。

“皖江城市带”完全可以学习浙江,有效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并为产业创新和转型积累丰富的资本支持,培育长期稳定资金来源,使得风险资本真正敢于和善于面向区内的所有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展开孵化机制的运作,切实通过资本市场发挥拉动民间投资、推动产业优化、创业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

政府部门可充分整合安徽省内尤其是“皖江城市带”内的各类场外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公司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提供孵化培育机会,也可筛选优秀企业挂牌交易,使股权和私募投资基金份额的流转和私募基金投资者的进退有序,为各类中小企业的产权、物权、股权、债权等提供交易平台。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