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餐厅:原装从重庆“打包”过来的原材料、地道重庆大厨烹制的底料,加上各种各样的饮品,让极具特色的“串串”久久飘香……
这又不是一家餐厅:吃饭叫“上课”,餐厅叫“教室”,老板叫“校长”,客人叫“同学”,服务员叫“大队长”,吃饭之前先戴好红领巾,还要等“老师”出试卷考考你……
把京渝“吃文化”带到安徽
按照“校规”,徐波是这家餐厅的“校长”。
当这位“校长”回忆起自己开设这家餐厅的历程时,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他一年前在北京工作时,和几个同事发现北京有很多这样“吃文化”的地方,尤其是针对80、90后群体的主题餐厅格外吸引他。
“能把北京的这种吃文化带到安徽,在合肥也开设这么一家餐厅应该也不错。”徐波当初想得并不复杂,同样身为80后的他,觉得8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对吃的消费观念,更希望在吃的时候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选择做串串,也是因为它消费价格不贵,而且很有气氛,并且是重庆特色,合肥不多见”。徐波觉得吃饭更多的是“吃”一种氛围。
于是,他放弃在北京的工作,将自己的创业梦想,连同北京和重庆的吃文化,一起在合肥的宁国路上“开出了花”。一进餐厅,你会发现门上写着大大的“三年二班”,推门而入,你会发现座位上已经备好了红领巾,餐厅周围陈设的全都是儿时的课本、磁带和奖状,那让人“头痛”的英语教材,那让人“发晕”的古典诗词,当然,你也能寻到“皮皮鲁”和“聪明的一休”;当你坐定,“老师”会走过来给你一张试卷……这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又有趣!
微博传播盯准80后“视线”
“记忆”是这家餐厅最大的特色,关于童年、关于读书、关于学校,看书、写信、打电玩、怀旧电影及动画片。徐波介绍,在这里,让80后边“吃”边撷取“记忆”,找寻属于过去的那些美好,那些青春永在的感悟。
当然,餐厅既然是“教室”,试卷做得好的“同学”会像小时候一样被戴上“小红花”,“同学”之间还会有很多互动交流的活动。
“跟80后打交道,就要学会用80后的方式”。在这家餐厅没有开张之前,徐波就在微博上“广发英雄帖”,用这种80后很热衷的一种传播手段来推广。
“既然餐厅的主要客户群体指向80后,肯定要盯准80后的视线”,徐波介绍,现在80后的普遍进入“微时代”,而通过这样的途径让更多80后了解他们,更容易被接受。
不仅如此,徐波针对80后是“卡族”的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带有门禁功能的积分卡,这张卡不仅能积分,而且能自由进出“教室”,让80后会感到很自由。“在这里吃饭,也会很惬意、很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