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灵动的历史文化遗存
2010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皖北:灵动的历史文化遗存

记者 何曙光 李尚辉
涡阳老子庙
亳州花戏楼
 

放眼皖北大地,件件历史文化遗存,宛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串起一串串文明。管仲、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嵇康,这些来自皖北的著名历史名人曾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如今,迈入现代化建设大道的皖北大地仍不断闪烁着先人智慧的光芒。

淮北 文化滋养城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4000年历史古相城淮北,处处充满着文化的灵气。春秋古城墙、汉代画像石、隋唐古运河、相山古庙等文化遗迹,传递着久远的历史文化;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展示着一段段让人铭刻的历史;刘开渠纪念馆,展示了一代雕塑宗师的无穷魅力。

事实上,近年来,淮北市坚持“文化滋养城市”的理念,以独特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打造一道道精品文化。据当地政府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已经先后投资4亿多元发展文化。如今,散落在各处的“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崭新的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为立足本地风土人情,全力展现百姓诉求,淮北市实现了电视剧创建的历史性突破。该市先后与央视联合摄制了《独立寒秋》、《父亲》、《大哥》、《大姐》、《美丽的村庄》、《大嫂》等多部影视剧,一鼓作气收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飞天奖”,形成了独特的“淮北影视文化现象”。在街道、社区,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淮北市民对文化本身的追求相互辉映。民间花会踩街、健身操舞比赛、社区文艺汇演、少儿文艺调演、歌曲戏曲汇演等活动频频出彩。

蚌埠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风光秀丽的珠城蚌埠市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众多,也曾创造出璀璨的古代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

据蚌埠市博物馆徐研究员介绍,双墩新石器遗址共出土了607件陶器刻画符号,仅就已知的内容看,涉及到双墩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内容,堪称原始社会的“档案馆”。不仅如此,位于怀远县的涂山,是4A级风景区,相传曾是当年大禹治水时会诸侯之地。而与涂山隔河相望的荆山,则是春秋时和氏璧发现之地。在蚌埠市固镇境内,还有一处楚汉相争鏖战之处——垓下古战场,留下了霸王城、韩信点将台、虞姬墓等遗迹。这里不仅因古霸王别姬而出名,还因其是春秋战国的古城而引起中国考古界的震惊,曾被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如今,蚌埠市围绕“淮河风光”做文章,打造凤台县峡山峡、怀远县荆山峡、五河县浮山峡的淮河“新三峡”。在市区,经过多年建设,蚌埠市还将市区内有珠园、南山公园 、张公山公园打造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大气磅礴的淮河文化广场,拥有亚洲最长的音乐喷泉,成为新珠城的一大亮点。

为了打好文化牌,蚌埠市还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下一步将整合文化创意资源,集聚文化创意人才,推动和促进该市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他们还立志将蚌埠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亳州 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亳州地区,有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历史文化名人,可谓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亳州市不断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复兴。

涡阳县是老子故里,道德之乡,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众多与史料记载相符的文物及遗址的出土,为老子故里在涡阳提供了确认。涡阳天静宫(又称老子庙、太清宫)为道教祖庭,中华李氏之根。从1991年至2006年由香港谭兆先生发起捐资近3000万元修复重建了老子庙一期与二期工程(已于2007年5月竣工)。已建成老君殿、三清殿等13项工程。天静宫配套景观东岳庙,修葺一新,并修复九龙井亭一座,建成两庑道之源老子纪念馆。

蒙城是庄子的故乡,庄子祠始建于宋代,并有苏轼作《庄子祠记》碑记。后庄子祠被黄泛冲毁,明代重建,清代多次修缮。1995年6月,蒙城县在宋代庄子祠旧址第三次重建庄子祠,聘请中国科学院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做总体设计,总占地面积52亩,总建筑面积1086平方米,此设计规划超出历史上各代建造的庄子祠规模。

位于亳州城的文化旅游景点更是数不胜数,有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华祖庵、陈抟庙等景点。走在亳州的大街上,时刻可以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几乎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处古迹。

搞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几届亳州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亳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阜阳 杂技艺术成为靓丽名片

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界首陶瓷、颍上花鼓、阜南淮河琴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的临泉县,近年来杂技艺术发展迅速,而今,两万余名杂技艺人长年巡演于全国各地,年收入达3亿元以上。杂技艺人闯市场,在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给人民群众带来文化精品享受的同时,还增加了艺人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走进临泉县杂技专业村庞营乡耿庄村,一幢幢多层小洋楼漂亮惹眼。拥有四个杂技团的团长王小建说,“我们致富,靠的就是表演杂技的传统。”据悉,临泉县每年杂技演出创收逾3亿元,占据全省民营艺术表演的半壁江山,成为临泉县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临泉杂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点扶持的区域文化品牌。在该县的庞营乡耿庄村、张营乡马楼村、迎仙镇小李庄、韦寨镇韦小庄等杂技专业村里,一家一小队、几家一大团,分赴全国各地演出,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

由于政府把杂技作为一门艺术加以关怀、扶持,使杂技从“江湖把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2008年,临泉县获“国家级民间杂技之乡”称号。

宿州 马戏 “耍”出四亿市场

从明末清初一路走来的宿州埇桥马戏,久负盛名。埇桥区28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诞生”了大大小小300多个马戏团体,每年创收近4个亿,占据了全国马戏市场2/3的江山,创下了中国的“马戏神话”。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埇桥区广大的农村艺人重新拾起祖传的马戏技艺。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处处都有埇桥马戏的身影。马戏,已经成为埇桥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永安镇的大许村,一个村就有马戏团30多家,其中有3家经常在韩国演出。现在,埇桥区北部已经形成了蒿沟、桃沟、灰古、永安、苗庵等地的马戏产业集群。

马戏为何能有如此魅力?埇桥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永恒告诉记者:“和戏曲艺术不同,马戏没有地域、文化、语言的限制,而且老少皆宜,在城市化日益扩张的今天,马戏给了城里人一个亲近自然与动物的机会。”

2006年9月27日,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正式授予埇桥区“中国马戏之乡”的称号。2007年底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中,“埇桥马戏”榜上有名。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