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破茧成蝶”的城市嬗变
2010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皖北:“破茧成蝶”的城市嬗变

记者 李尚辉 何曙光
 

五年是一段历史的节点,皖北城市砥砺奋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跨越发展的巨轮在征程上再次碾下深深的印痕。回望这即将过去的五年,皖北城市嬗变的惊喜。“十一五”期间,皖北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综合能力和功能不断提升。如今,那里的道路交通顺畅便利,高层住宅楼鳞次栉比,城市品位大大提升。  

宿州 安徽亮丽的北大门

记者在宿州采访时深刻地感受到,作为我省农业大市的宿州市,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对于今非昔比的城区变化,宿州百姓普遍有着切身的体会。市民李先生说:“宿州市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城市扩容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市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尤其是‘三城联创’,让宿州市这样的皖北农业小城成为了安徽亮丽的北大门。”

在城市扩张的同时,宿州市十分重视城市的环境建设。臭气熏天、污染严重的沱河,长期以来始终是宿州人心中的“痛”,严重影响着城市环境和市民的生活质量。两年前,以运粮河水系综合治理为标志的老城区环境改造工程,让这条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河。如今的沱河两岸,大片的绿地和公共设施星罗棋布,这美丽的景观带已成为宿州老城区的新亮点。市民盛智荣在沱河边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条沟原来是臭水沟,味道刺鼻,垃圾成堆,通过我们当地政府治理以后,我们现在水绿了,岸上的绿化带搞好了,广场搞得比较漂亮,我们现在有了休闲锻炼的地方。”

阜阳 加速滨水园林城市建设

“水清了,城市绿了,阜阳的变化令人吃惊。”曾经去过阜阳的人,现在再次来到阜阳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阜阳襟带淮河,怀抱西湖,淮河的重要支流沙颍河、汾泉河呈“Y”形在阜交汇,东城河、南城河、西城河、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一道河、二道河、济河、古泉河等河网纵横交错,慧湖、瑶池、西城河内河、八中塘等沟塘星罗棋布,“水”构成了阜阳最重要的自然景观元素。

近年来,阜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滨水园林城市为抓手,围绕特色做文章,注重功能下功夫,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活力城市,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城市魅力日益显现,初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人水亲和、城水相依”的滨水生态景观。

“以前,穿越阜阳城里的几条河流就像臭水沟,一到夏天臭味弥漫整个城市。现在好了,水变清了,两岸变绿了,空气变新鲜了,河边公园成了市民晨练的好去处。”提到阜阳这些年的变化,王先生感触很深。

淮北 “黑煤城”的文明发展路

淮北市作为一座依托煤电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曾经是一个“天上布满尘埃,地上流淌泥水”的黑煤城。多年来,该市上下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探索和实践煤炭资源型城市文明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抓文明创建、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让现代煤城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形成了具有淮北特色的创建优势和品牌效应。

多年来,淮北市始终坚持把“让百姓人人都受益”作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最终价值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立足于建设“双百”城市的定位,突出以人为本和生态建市的理念,利用“三山、六湖、九河”禀赋资源,加快城市转型,着力打造成皖北乃至黄淮海地区最适宜人居、最适宜创业的山水生态城市。

说起现在的日子,如今生活在淮北这座城市的人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近年来,淮北的变化很快,面貌焕然一新,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又脏又乱的城市。”一位在相山公园散步的王大爷动情地说,“过去的淮北是晴天天空布满尘土,雨天地上流淌泥水,市民空闲的时候都不愿出门;现在环境改善了,公园增多了,空气变新鲜了,因此每天早晨和傍晚,大家都拖家带口地出来散步。”

蚌埠 欲成为“皖北中心城市”

作为安徽省最大的城市之一,蚌埠也是安徽省经济命脉,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十分宽广。如今这座被誉为珠城的大城市是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也是我省重要的工业基地。而锐意进取的蚌埠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立志开拓更加美好的城市前景。

“未来5年,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总要求,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特色鲜明大城市的目标,把蚌埠建设成为皖北中心城市。”蚌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启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蚌埠市将开展为期3年的城市大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同时要带动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带动城市近郊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城市建设,如今蚌埠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园林城市。市区有珠园、南山公园 、张公山公园,还有大气的淮河文化广场,淮河文化广场有着亚洲最长的音乐喷泉,乃是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亳州 建新城保护老城区文化

位于皖西北边陲的亳州市,是全国重要的药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优质茧生产基地。

采访中,一位姓宋的市民讲了一个“故事”,几年前在亳州魏武大道和光明路交口,曾有一片近百亩的空地,市政府没有把这块“肥肉”让给盯了很久的开发商,而是将其建成“城市中心广场”。

现在当地的老百姓没事时都可以到这个大广场休闲娱乐。记者看到,在广场朝向正南的大门前是刻在一块巨石上的“魏武广场”四个金色大字。绕过这块巨石,是一个高达18.6米的千秋柱。顶端高悬着老子、曹操、庄子、华佗四位亳州历史名人的锻铜人面雕像,城市的文化在这座古城彰显无疑。

不仅如此,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亳州撤县建市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老城区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亳州市干脆在南部规划了新城。“新城是亳州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有利于减轻老城区基础设施负荷,缓解交通压力。”该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城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也得益于新城的建设。

据了解,5年时间,亳州市的中心市区建城区面积由撤地设市前的24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2万增加到35万;城市基础设施日趋配套,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大为提升,城市产业不断发展。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