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二五”如何发展,学术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总共收到481篇学术论文,为历届征文之最。
而昨日,本届学术年会四篇一等奖论文,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四个方面,为安徽人如何为十二五发展出力,也给出了建议。
政治上 衡量政治是否开明有具体指标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陈义平教授,在《安徽政治生态建设:路径选择与绩效评估》一文中,初步设计了安徽政治生态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在他看来,安徽政治是否生态,首先要考核的是党的领导与执政指标、政府管理与服务指标、社会冲突与和谐指标、民间组织培育与发展指标以及公民政治参与指标。
再细化这些衡量指标的结果就是,安徽政治是否生态,需要了解的是政府开一次党代会讨论了多少事项、一个地区每十万人申请了多少专利,每十万人的重大事故发生率是多少,以及每十万人中有多少民间组织。
甚至,基层“公推公选”人数、召开听政会次数等,都是衡量政治是否开明的指标。
经济上 发展的“软肋”有待扭转
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提交的《进一步支持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研究》一文中,直接点出了我省经济发展的“软肋”:经济增长结构过多倚重投资尤其是建设投资,投资结构失调。产业上投资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城乡上,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安徽的有效需求不足。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处于中部靠后。整体消费能力较低,消费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63.4%下降到2008年的52.7%。
经济外向度一直比较低,2009年,全省外贸依存度10.6%,远低于45%的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不足,与两湖相比,安徽三产所占比重分别低于湖南、湖北4.6和4.2个百分点。
安徽是资源大省,但是资源利用率低、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工业废水29.2吨,高出全国18.5%。
文化上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需“大输血”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焦德武研究员在《财政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叹息,与全国相比,安徽省的文化事业费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区域发展不平衡。以2009年度各市文化事业费投入情况为例,芜湖市投入占财政的8.52%,而阜阳市投入比例只有0.91%,人均12.19元。
虽然从1980年至2009年的29年间,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从0.39元增加到了10.96元,增长近30倍,文化事业数量从2000年的2266个增加到了2009年的14949个,增长了6倍多,三种文化事业主体“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除部分年份有反复外,也增长迅速,但是“欠账”太多,一时难以赶上发达地区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健全,一些地级市至今没有图书馆,村文化室建设极少。
社会上 构建“三类型区”城乡低保统筹模式
安徽师范大学戴卫东、王杰两位老师,为安徽的“十二五”构建了“三类型区”城乡低保统筹模式。
考查历年各城市的低保待遇增幅情况,总体上呈增幅趋势,但区域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2007年相比,2008年低保金标准增幅较大,如淮北市、滁州市等;二是各城市之间的低保金水平相差较大。
2008年17个地级市中有130多个区县的低保金大致分布在160-280元之间,其中,以200-250元区间值为最多。建议2013年在经济运行正常以及通货膨胀、物价指数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实施城市“三类型区”的低保标准:一类型区低保线355元/月,二类型区低保线313元/月,三类型区低保线278元/月。农村低保一、二、三类型区标准:一类型区低保线1426元/年,二类型区低保线971元/年,三类型区低保线537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