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停工两年,“广德第一高楼”“锈”成了烂尾楼?
下一篇4 2010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他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无名功臣”们带你追忆与原子弹亲密“接触”的日日夜夜
朱茜 记者 马冰璐/文 王婧莹/图
赵炳乾老人当年的工作证
 

在合肥团安村小区生活着这样一群老人,他们衣着朴素、操着生硬的普通话,虽然都已是耄耋之年却个个精神奕奕,身强体壮。这群看起来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老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原国营二二一厂员工,他们曾在那儿工作、生活了30多年,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保密工作就是 死也不能说!”

1960年,22岁的赵炳乾跟随所属部队来到二二一厂,厂区还是一片荒原,只有几栋简易楼房孤零零地矗立在高原上。白天,他和战友忙着修建建设,晚上他们只能窝在“干打垒”里眯个觉。“‘干打垒’是就地挖的大土块垒起来的,外面涂一层水泥,不结实不说,还透风!”

赵老和战友们吃着青稞、土豆,住着“干打垒”,奋战了2、3年,厂子终于初露雏形。随着原子弹研制工作的进展,他很快被调往厂办公室负责保密工作。“我的工作是负责保管原子弹图纸、文件等材料。”而当时为了保险起见,光是图纸就分成了多份由不同的人进行保管,“总之一句话,保密工作就是死也不能说!”

很快到了原子弹出厂运往罗布泊的那一天,赵老作为安保人员参与了原子弹出厂的全过程,原子弹被拆卸装箱通过厂里的“自备火车”往外运送,“根据规定,当天光是从总厂到二分厂的路上,不是二分厂的人就一律不许出现。”

“亲手装配原子弹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1963年,王遂德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来到神秘的二二一厂,当时厂区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电厂,他和同事们负责热网的建设工作。说起那一段岁月,他最深刻的记忆是“生活过得艰苦,但内心很充实”。

经过层层审查和严格考核,他被选拔为原子弹的装配员。除了要认真地研究图纸之外,还要和工程师、技术员及时地进行沟通,“其实并不难,当时车间里流行一句话:尖端的科学,简单的技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王老说,考虑到核辐射的影响,他们除了要穿上白大褂,带着口罩和手套外,还会额外加一件薄薄的铅制围裙。“条件有限,那是唯一的防护措施,不过我们有专门的医疗队提供医疗服务。”

“厂里有专门的试验场,每次一有试验,我们就要开始装备原子弹。”为了尽量减少和核辐射的接触,当时试验的次数并不是很频繁,“看过很多次蘑菇云升起的情景,可每看一次就激动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晚,王老和几个同事专门摆了一桌庆功宴,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我们还买了一瓶好酒,互相举杯祝贺!”

如今再提起这段经历,旁人总会报以羡慕和惊奇的眼神,他非常淡然,“不足为道,能亲手装配原子弹是至高无上的荣誉,那也算是我的福气!”

“我编写了原子弹内球组合件装配规程!”

1964年的一天,正在蚌埠机械制造学校求学的尹成耀和其他20多位同学接到分配通知,让他们立即赶往二二一厂驻西宁市办事处报到。他们坐上北去的火车,按照地址找到了办事处,在那儿休整了几天,又坐了两小时的火车到达了二二一厂。

凭借着过硬的专业功底,他被派往原子弹装配车间担任技术员,负责撰写装配规程。“我负责的是原子弹内球组件的装配。”他对着图纸,研究琢磨了很多天,一条一条地撰写,不断斟酌,不断修改,最终几百条规程条款顺利写完。经过多轮审查,他撰写的规程获得通过,可以交给装配员执行装配了。“装配员装配时,我还要在旁边盯着,及时给予指导,免得出错。”

在原子弹出厂前的一段时间里,他和同事们几乎夜夜加班到凌晨2、3点,“不停地检查每个环节以免出错。”加班的唯一福利是每晚都能吃上包子、面条等夜宵,“当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但是每个人都干劲十足,非常难得啊!”

尹老说,当时厂区坐落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气候严寒,空气稀薄,紫外线异常强烈,每个人的脸都被灼得发红、起皮、发痒,“气压太低,馒头蒸出来都是夹生的,后来有了高压锅,我们才吃上熟馒头。”虽然条件异常艰苦,可大伙儿都没有怨言,憋足劲儿努力工作,“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再苦也要造出原子弹,让外国人看看咱们中国人靠自己也能成就大业!”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