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老人徒步半小时挑水喝
滁州:仍有64万亩受旱
阜南:麦苗还不到一抓高
下一篇4 2010年1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66岁老人徒步半小时挑水喝
本报记者昨驱车百里探访合肥三县旱情
记者 祝亮 俞宝强 文/图
 

昨日,本报报道了我省旱情开始从皖北向合肥等江淮地区蔓延,但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并没感觉到干旱带来的影响。合肥究竟有没有干旱?究竟旱情有多重?记者昨日驱车前往长丰、肥东、肥西等地农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七八亩地今秋无雨全荒着

因久未下雨,车过之处尘土飞扬,沿途成片成片的土地撂荒。

上午10时30分,顶着“明晃晃”的太阳,长丰县三十头乡红楼村村民王保修在地里“收拾”棉花的枯枝。

王保修今年57岁,家里有七八亩田。站在自家的田坎上,王保修指了指连成一片的田地说:“往年有雨水的时候,这一大片全都是绿油油的麦田,坡上种的是豌豆等小春作物。现在天干,这些田全都只有荒起。我家七八亩地全都在荒着,明年肯定颗粒无收,现在就算是下暴雨也没指望了。”

王保修无奈地说:“庄户人靠天吃饭。往年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忙着点玉米、黄豆,耙田,育秧,一天忙到黑。虽然辛苦,但心里很踏实,生活有盼头。唉,现在地干得无法下种,无事可做心里慌,只有盼老天爷早点下雨了。”

66岁老人徒步半小时挑水喝

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今年66岁的王贤洲是肥东三合村村民,家里只剩她和老伴。

昨日上午11时,王老正挑着两担水送给油菜地里“解渴”。干旱已令王贤洲老人以及村里人的用水、生活捉襟见肘。

“由于持续干旱无雨,村里的不少井已经干了,根本抽不上水。”王贤洲年事已高,眼睛看不清,每天挑两三趟,每次只能挑30斤。通常每次来回要半个小时,挑水回来的路上要歇上四五回才能到家。王贤洲说,这种状况从今年7月就开始了。

“连脸都不敢洗了。干旱以来,村里的老人们都是挑水。”老人指着自己家的水桶感慨道,吃水难,已经持续了大半年,可是到现在吃水问题仍没有解决,村民平时吃水只能到当地的一个工厂去载水。想洗衣服、拖地只能跑远点到水塘里取水。

部分村民和牲畜“争”水喝

今年夏季至今,三合村的旱情不断加剧,往年总有些雨水,可今年却格外干燥。在这次大旱中,由于地势较低,三合村成为该地区最“渴”的村子。村内的农作物已经绝收,到处都是焦黄的荒地和龟裂的田地,部分村民只能和牲畜“争”水喝……

在王贤洲的家里,记者看到大大小小有10多个水桶。一打听,才知道水桶都各有“分工”。厨房的两只水桶,是做饭、洗菜用的。院子里的几只塑料桶显得不是很干净,还有些水草之类的物质,“这些是水塘里的水,用来洗衣服,就放在外面了。”

望着这么多的水桶,记者很是纳闷:既然这些水桶都是“有用之材”,可是咋都没有水呢?

“中午刚做完饭,厨房里本来就不是很满的水桶,当然是干干净净。菜地里每天得浇一遍,缺一天水就死一片,加上洗衣服,院子里的5个大空桶滴水不留。”王老告诉记者,中午一过,家里水桶又会是空的,下午还得继续“抗战”,要不晚上没得吃。

在王老院子里的草堆旁,记者注意两个水桶里盛满了水,让记者“眼前一亮”。

“那是喂牛的,每天也得挑两桶。”

准备靠外出打工赚过年的钱

结束了在长丰和肥东的采访,记者又沿着合肥绕城高速北环线一路西行。正是由于入秋后遭遇干旱,放眼望去,道路两侧的农田里都是枯枝败草以及干硬的黄土块,难见一丝绿意,田间地头也几乎看不到农民忙碌的身影。

在肥西县高刘镇,村民高安国一边替年迈的父亲劈柴一边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三口人,分了一亩半地,由于今年干旱,小麦只种了七八分地,村里浇地的小水塘一个月前就干枯了。“现在就盼着下雨,如果年前能下场雨,或许小麦还有得救,不过今年的收成是不指望了,幸好自己还有点瓦工手艺,这几天就准备进城打零工,多挣点钱好过年。”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