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和肯尼迪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之一,或许是他们都读玛丽·瑞瑙特的小说:“总统偶尔会大看特看写实风格的历史小说,他尤其喜欢玛丽·瑞瑙特关于古希腊的作品”。
历史小说不幸处在夹缝之中,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但在真正完美的历史小说里,这些问题都不存在,玛丽·瑞瑙特的《波斯少年》即是明证。
《波斯少年》的故事发生在两千三百年前,故事讲述人巴勾鄂斯,本是波斯贵族之子,因父亲卷入政变,被卖为奴,后来成了大流士三世的男宠,他十六岁时,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大流士死去,他被当做礼物献给了亚历山大,和亚历山大相伴七年,直到亚历山大去世。
在这样一个故事里看什么?首先看她如何用文字让历史活起来。一种强大的驱动力,使得瑞瑙特甘愿皓首穷经,让《波斯少年》里句句话都有出处,但在女性的写作天性里,又有一种对宏大的、雄赳赳事物的抗拒。于是,历史事件都讲得轻描淡写,更像当时人的一桩桩八卦,在场感反而十足强烈,而她大力着墨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互相的浸染,以及春天树脂的香味。
更值得体会的是,她为那个时代所赋予的充沛元气。那并不是个让人产生安全感的时代,但在瑞瑙特笔下,那又是人类元气最充沛的时代,混沌初开、大局始定,人们有种对人世的相信,有种天真的喜悦。人们敢于美并且张扬美,敢于爱并且张扬爱,对快乐的定义是“当人把整个心智和身体伸展到极限,当人把思虑全部用在下一瞬间要做的事,这样的时候,回想起来就是快乐。”
这是一部充满元气的书。她去希腊实地勘探,不难,还原历史大约也不难,难的是在支离破碎的二十世纪,遥想这种元气丰沛的人类时刻,还原这种充沛如江河的相信。这是驱使我读下去的大部分动力。
韩松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