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 天下文章以清为最
2010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元、明、清: 天下文章以清为最

 

元、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不少安徽籍文人大家。诸如,元代方回、贡师泰,明朝时期也以程敏政等人为著名。而成就最大的当属清朝,不仅出现了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还有被胡适称为天下第一文豪的吴敬梓。

元:方回、贡师泰名震诗坛

在宋末元初文坛上,方回不仅以其诗作而夺得一席之地,更以其善于论诗而名噪一时。方回是徽州歙县人。宋景定进士,知严州。降元,授建德路总管。后罢官,往来杭歙间。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直至老死。

方回的诗,有不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之作。他的《路傍草》描写战争中土地荒芜,屋宇倾倒,“间或遇茅舍,呻吟遗稚老。常恐马蹄响,无罪被擒讨。逃奔深谷中,又惧虎狼咬。一朝稍苏息,追胥复纷扰。”痛感“人生值艰难,不如路傍草”。方回倡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诗亦学习黄庭坚、陈师道,而失之粗劲。晚年自谓平易,却入鄙俚。

元代另一位名声大噪的诗人则是宣城人贡师泰。他自幼天资颖慧,喜读经典著作,嗜习古诗词。天历二年,由国子生登进士第。历任翰林侍制等职,至正二十二年召为秘书郎。

史上记载他性情倜傥,状貌伟岸,符合诗人的气质。《元史》本传说他“以文学知名,而优于政事”。其曾写诗“我祖尚书陨海宁,朱家原是旧门生。古云赐也全恩谊,今见朱家葬祭情。”明代刘伯温曾路过此地,手书“小桃园”三字,对这位元代历史上“名高一代,文照千古”的显赫人物以示敬意。朱玉婷

清:天下文章在桐城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方苞:桐城派开山鼻祖

方苞自幼聪明,几岁便能背诵经文章句。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

而《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押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

方苞治学宗旨,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尊奉程朱理学,日常生活,都遵循古礼。方苞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而其论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姚鼐:中国古文第一人

被称为“中国古文第一人”的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姚鼐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但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

姚鼐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三十岁时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四库全书》修成,姚鼐回到家乡,时年44岁。

姚鼐被后人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现已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刘大櫆:文章以“神气”为精妙

作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而刘大櫆又是姚鼐的老师。

刘大櫆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

刘大櫆得到方苞的指点,他继承和发展了方苞的散文理论,他在《论文偶记》中指出“神气”是散文中最精妙的境界。刘大櫆的这些文艺理论得到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的推崇。朱先生在美学论文《散文的声音节奏》里阐释刘氏“神气”这一文学主张,认为现代散文也应讲究音节,讲究文字的音律,讲究语言的凝练。 朱玉婷

明:星星之火燎原势

明代文学经历了跌宕起伏,明中叶后,文学开始繁荣,江淮一带也前后涌现了一批作家,虽影响不及唐宋,但在当时的文坛也名噪一时。

程敏政(1445年~1500年),字克勤,明休宁篁墩(今屯溪)人,时人称为程篁墩。程敏政自幼聪明好学,酷爱读书,从小就有“神童”之称。明成化二年 (公元1466年)殿式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博览群书,熟悉历朝典籍,多次参加明英宗、宪宗两朝实录编写、校正。任侍讲学士时,能联系实际讲解经史大义,陈述利弊,直言不讳,尽职尽责,受到朝廷器重,皇帝称其为先生。程敏政在文学上与李东阳齐名,传世之作有《宋遗民录》、《篁墩文集》、《明文衡》等。程敏政热爱乡土,关心地方修志,他编写的《新安文献志》,对研究徽州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应箕(1594年~1645年)字次尾,号楼山,贵池大演(今石台大演乡训田)人。明末文学家和政治家。作为池州一代名士,纵观其一,吴应箕有两起惊世之举:一是《留都孔乱公揭》的主要发起人、主笔人;二是组织指挥乡民武装抗清,以身殉国。这两起惊世之举确立了吴应箕复社志士、民族志士的历史地位,彪柄史册。 吴应箕性刚傲、耿介、执著,其才思敏捷,文笔激昂犀利,尤工策论,鞭辟入里,切中时弊,著有《楼山堂集》、《读书止观录》。在吴应箕殉难周年祭上,吴应箕昔日战友侯方域写下了“面冷而苍,髯怒以张;言如风发,气夺电光”的挽词。吴应箕铮铮铁骨、大义凛然之形象跃然幛上。

钱澄之(1612年~1693年)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汉族,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钱澄之自小随父读书,十一岁能写文章,崇祯时中秀才。南明桂王时,担任翰林院庶吉士。诗文尤负重名,与徐元文有书信往来,《与徐公肃司成书》曾披露顾炎武偏激的一面。王夫之推崇他“诗体整健”。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钱澄之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清初学者唐瓯称他的文章“如泉之流,清莹可鉴,甘洁可饮,萦纡不滞,以达于江海,使读者目明而心开。”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张亚琴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