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那些红彤彤的国庆记忆
国庆节的由来
下一篇4 2010年9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说出那些红彤彤的国庆记忆

当时,工厂常用生产“报捷”的形式,向国庆节献礼
早年的地方国庆节游行
1949年阅兵式
1999年阅兵式
孩子们的笑脸显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转眼间,又到国庆。

每年,人们盼望着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不仅仅只是七天长假的到来,它的含义,因为那些伤痛的过往和辉煌的今天有了更厚重的因素。

61年岁月峥嵘,61年沧海桑田。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从衣食住行到文体娱乐,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忆中的红灯笼

记得幼时,国庆只有一天假期,但我们仍然高兴,因为可以不用上学,父母带着出去逛公园,下馆子。有一年,国庆节是在乡下大伯家度过的。和邻近的小伙伴们满山疯跑,那种无忧无虑的岁月,连现在回忆起来的快乐都觉得是奢侈的,那种单纯的童乐,已经找不回来了。

那时,经常和母亲埋怨,为什么国庆节不多放几天假?一天玩起来不过瘾,就又要背上书包了!话是这样说的,但是第二天的我,又翘首明年国庆节的到来。

说起国庆节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县政府大门上悬挂的大红灯笼和房顶上飘扬的彩旗,灯笼印着“欢庆国庆”的金字,到夜晚会被点亮,红彤彤的,煞是好看,总感觉像过年一样喜庆。

真正感受到国庆节的意义,是11年前的国庆节。那是1999年新中国五十周年国庆,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国庆当天的阅兵仪式,相信给许多人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也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我们的生活悄悄改变

从单一到丰富

盛世有华服,太平舞霓裳。服饰历来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鲜活最生动的形象记录。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旗袍,六七十年代的中山装、解放鞋,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的确良”,改革开放后的“奇装异服”,到如今全球服装奢侈品牌流行的中国风……新中国服饰的演变史,就是一部写在人民身上的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史。

从吃饱到饮食文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谈起新中国成立61年来的生活变化,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从建国初期的吃糠咽菜、有啥吃啥,到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奇缺,求大于供,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那时,中国人有了粮票才能在街上买吃的。再到现如今吃啥有啥,无论你身在都市,还是居住乡间,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你品味出: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来的饱餐型转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从家徒四壁到精致装修

住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过去,在农村人们都自己用砖自己盖,盖好了只涂上一层白灰。家里空荡荡的。只有床睡觉,吃饭的桌子就是写作业的桌子,家中除了必备的用具外什么也没有。你看,今天一栋栋居民楼拔地而起,人们住上了舒适的房子,家中的装修更是华美,精致。家具更是五花八门,现代的,欧洲的,古典的,原木的……即使在农村,人们也盖上了小洋楼,家里的装修一点也不比城市差。

从无路到高速

61年跨越,61年辉煌。一条条土路变成高速公路,逐渐成网;一条条高速铁路在城市间架起,缩短着时空距离;一条条国内、国际航线散射到世界各个角落;一艘艘中国巨轮遨游在四大洋,货物通达五洲。经过61年建设,中国从无路,到有路,再到走得顺畅、便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61年的国庆,是喜悦,是骄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国庆故事。本期,我们采访的人中有曾经历过建国初期的国庆游行,有在去年60周年国庆阅兵的亲历者,有作家,有诗人,他们都有着难忘的国庆故事,在这里说出,是想与读者们共同分享。

其实,如果你的每个国庆过得平平淡淡,那也没关系,因为在祖国生日的时候,你肯定会献上对她的祝福。

张亚琴/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