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中华民族之瑰宝
冷乐器:安徽多少人研习
3上一篇 2010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冷乐器:安徽多少人研习
——访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团长陈惠龙
朱玉婷 实习生 王鑫 文
 

民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文明通过这些旋律代代传承。如今,在江淮大地上还有多少人对此孜孜不倦,我省的民乐又有着怎样的气象。为此,我们走访了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团长陈惠龙。             

记者(以下简称记):民乐,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有哪些乐器可以算是我们安徽的?我们看到像古琴、埙等这些乐器已经很少有人演奏了,我们可以把这些称为“冷乐器”吧。

陈惠龙(以下简称陈):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很多东西很难用地域来界定。比如,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在很多地方都有,你很难说这就是属于哪个地区的。我觉得让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传承下去,比争论归属更有意义。

冷和不冷,也是相对的。古琴、埙……这些乐器可能在安徽演奏的人少一些,其他地方会有,这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和乐器本身运用是否广泛也有关系。乐器的传承必须依赖作品。

记:我们在很多音乐培训机构也看到,如今学习西洋乐器的人占了很大比重,一定程度上来说,西洋音乐和通俗音乐确实冲击了中国民乐,您怎么看待这种冲击?

陈:音乐没有贵贱之分,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很好的。目前,学习西洋音乐的人数确实超过了民乐。我不是反对学习西洋音乐,西洋音乐可以学,但切不可盲目地崇洋媚外。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必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民乐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也有问题,自己本身不懂音乐,但认为买了一架钢琴,孩子往钢琴面前一坐能弹两首曲子就很高雅,这种思想本身很有问题。

记:国内民族乐团到国外举办了不少演出,您也多次带领乐团出国演出,外国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民乐?

陈:外国朋友对中国的民乐还是很有兴趣的。外国的很多观众很专业,在国外乐团的市场化演出很规范,不少观众通过网上获取演出信息通常提前一年、半年就把票订好。

不仅在国外演出时民乐受欢迎,即使在国内演出,还是能感受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民乐的喜爱。有一次,我们在上海演出,一位新加坡朋友就特意坐飞机来上海看演出。

记:现在在民乐中有些乐器非常冷,研习的人寥寥无几。但像古筝、二胡等一些乐器还是渐渐有了不少人在学习。我们怎样才能让中国民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陈: 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民乐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政府支持、企业呵护和关爱,国民观念的转变,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就民乐本身而言,也要与时俱进,去吸收一些好的东西。我本人是演奏竹笛的,就拿竹笛而言,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西洋音乐中的一些曲目,让“中国的笛子也能讲外国话”。我们的民乐要吸收和利用西洋音乐和通俗音乐中好的东西。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