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小镇青年”走进繁华的大上海,他依然探寻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急速流转;即使“地下导演”要转型商业大片,他仍不忘注入年代思考与人文元素。贾樟柯,当今中国目光最为向下的导演,以他标志性的方式,直面命运的浮沉。面对时代动荡,中国人往往无奈与被动,而他全部努力的意义,正在于唤起个人的尊严。
韩寒最闪光的是他的自由
主持人:影片中韩寒这一块是大家最关注的,因为韩寒毕竟是,就你讲的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物,但是他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敏感的人物。媒体界一直在传,说他的很多言辞实际上是被剪掉了,只剩下他买车的这么一小段语言,大家会觉得不过瘾,这个具体的事实是什么样的?
贾樟柯:这个不是一个事实,因为我刚才讲了,每个人物都是讲他自己的个人经历、经验,讲自己的故事。所以韩寒我跟他大概前后做了有五个小时,访谈三个多小时,都在谈他私人的故事,没有评述性质的,所以也没有能发挥他最擅长的,比如对公共事物的批评。其实素材里就没有,因为我们谈的重点都是私人的故事。你不能说前面所有的人物都是在讲自己的前世今生,自己的生死离别,然后唯独到韩寒变成一个评论家,我觉得这也不协调,不统一。
所以韩寒的部分没有打任何折扣,就是这个电影需要的,我觉得也是足够来展示更年轻一代中国人的这种特指。我很欣赏他不是一种过去伪理想主义,说我不吃不喝,我对财富没有任何的感觉,我就追求理想,我觉得这个是很奇怪的一个理想主义。但我觉得不能因为韩寒的书很畅销,韩寒又是一个成功的赛车手,就反过来说他没有理想的一面。我觉得他最闪光的地方还是他对自由的一个追求。
内心始终保持不平静
主持人:你觉得像《小武》、《站台》、《任逍遥》这样的电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吗?
贾樟柯:我相信会,而且我相信不会太久。我昨天有一个描写特别逗,就是跟刘香成老师有个对话,我在谈到上海的时候,我说上海目前很像一张画,你远一看,不看它的细节,你会发现它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经济之都,但是你走到跟前一看,不少的笔触跟细节还带有旧体制的体现。实际上它是我们所有社会合力最后的一个努力,就是让更多的东西开放自由。因为大众文化很重要,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个自由言论的大众文化,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形成民族的共识跟常识。
主持人:在这个时代里面,其实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改变,适应时代的发展。我想知道你身上有哪些东西是这些年一直没有改变过的,一直保持着的?
贾樟柯:我觉得内心里面的这种不平静,包括因为电影而一直过着的一种不适合这个年龄的生活方法,还保持着游荡、动荡,这些还都保持着。但是我觉得也有改变,我觉得我可能逐渐地即兴拍摄的电影会减少,因为我觉得我开始有一种心情,可以陆续地去拍那些酝酿已久、蓄谋已久的电影。前面12年除了《站台》,全部是即兴拍的,全是有感而发,突然之间不经过任何深思熟虑,靠一种直觉拍摄的。现在特别想拍的都是那些酝酿已久的电影,比如说《在清朝》,是2006年开始酝酿的。《在清朝》之后会拍《双雄会》,在香港拍,是我大二时候的构思。
他的肢体动作已经超越了语言
主持人:你影片的结尾一直都是我喜欢的,从《小武》的时候突然间转换视角观看围观的人群,然后包括像《任逍遥》里边那两个孩子在派出所里唱《任逍遥》,包括像《三峡好人》里边走钢丝,包括这部电影中轻轨,每一个结尾都特别触目惊心。
其实也不仅仅是结尾,有很多的片段,我还印象很深刻,《海上传奇》里面也有一个,就是一个农民工在跳舞,快到结尾之前。这一段真的有点像神来之笔的感觉,他是那么一个默默无声的在世博工地上的工人,突然间跳起了舞,这段是怎么捕捉到的?
贾樟柯:这段是我在世博拍的时候,在工地上,就看到两个年轻人,因为他们的造型很时髦,戴耳环、染头发。这两个工人他们是从陕西宝鸡来的,外来者,那我觉得这不妨碍我把他们放在电影里面。因为上海这个城市过去就是一个移民城市,那么现在中国几乎所有大的城市也都是移民城市。所以我就一直在观察他,观察他的时候,当然就这个电影首先是访谈,先跟他访谈,他也讲得很好,他说他来上海之前,对上海唯一的认识就是许文强。
而且我跟他有代沟,我跟他大概聊了半个小时,我脑子里想到的都是周润发演的许文强,还是黄晓明演的许文强。然后我们俩说到最后有可能细节对不上,才发现哦,他说的是黄晓明版的许文强,我脑子里一直是周润发版的许文强。但是有一点就是他老在动,因为从他造型能看出来,他应该很喜欢玩、很时髦的年轻人,我问他是不是很喜欢跳舞,他说是,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们跳一个,然后现场他就跳。
我觉得如果说我在那么多的工人里面发现他俩,是因为他们的造型的话,我觉得我发现他身上的魅力是他的跳舞,我觉得在聚光灯下他跳舞的时候,完全是属于他的华彩,那个舞姿之协调,还有舞姿之陶醉,还有自信,都很感染我。但是没有他的访谈,是因为我觉得那个舞蹈的肢体动作,它已经超越了语言,我能感受到他所有内在的那种希望跟欲望,还有他自身的那种生命力,所以就把他拍了也放在电影里面。转自凤凰网·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