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大雨明起“北伐”淮北
抗洪!我们用镜头与洪水对话
3上一篇 2010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抗洪!我们用镜头与洪水对话
本报记者和省直各大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
记者 张火旺 何曙光
本报记者张火旺在灾区了解民生情况
本报记者何曙光在灾区采访
 

连日来,普降暴雨,随着安徽防汛形势的日趋严峻,险情也不断发生。为全面记录抗洪一线的真实场景,及时关注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状况,近日,本报记者和省直各大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与广大抗洪干群和官兵并肩奋战,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和笔触与洪水展开对话。 

记者闻“汛”出击

7月8日暴雨袭击我省当天,本报记者俞宝强整天呆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掌握汛情、灾情、防汛行动等最新信息。

7月11日,安庆市桐城大沙河堤决堤后,本报组成“大沙河决堤”专题报道组,记者张火旺、何曙光、王汝华、何良海一行4人赶赴现场,深入到抗洪救灾指挥部、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城乡多个灾民安置点采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工作情况。白天完成现场采访任务后,晚上编发新闻报道,通宵达旦一直工作到凌晨,第二天又投入到抗洪救灾的采访报道工作中。

在桐城大沙河抗洪现场,记者看到,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选派出11名记者、两台采访车、一台卫星直播车赶赴抗洪一线采写稿件。记者张魁为采写到有深度的报道,他趟洪水步行1小时去受灾最重的群众家里采访,险些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围困。该频道还将把每天中午的《新闻午班车》由原来的半小时延长至一小时,并动用卫星直播车不间断地现场直播抗洪抢险情况。

记者带伤作战

7月12日,省城合肥遭受特大暴雨。本报记者王恒、李超钰、王婧莹、张敏、鲁龙飞等冒雨采访。其中,摄影记者王恒为拍好照片,不能打雨伞、穿雨衣,被雨水浸泡,得了肺炎。李超钰崴了脚,王婧莹不顾电动车被淹,仍坚持采访,被大水所困。

听说岳西路被暴雨淹没,本报记者李超钰当即背起摄影包,忍着之前受伤的脚疼,跛着脚徒步赶赴现场。在选择一个高角度拍摄时,又摔倒在一处台阶上……中午时分,他再次接到报社文字记者电话称,合肥美圣路望湖城暴雨积水严重,数十民众被困。闻讯后,他顾不上加重的脚伤,又冒着大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他作为唯一在现场的新闻媒体记者随同冲锋舟两次进出深度近3米的积水现场,拍摄了大量营救画面。为了给受灾市民留出座位,他下船蹚水回程。由于积水太深,水中行走十分困难,崴伤的左脚疼得逐渐麻木,在回到安全地点后,整个人都瘫倒在地。

当天,本报摄影记者王恒冒雨赶赴合肥市多个内涝点现场采访。为了获取最好的画面,他在拍摄时没有携带雨具。由于较长时间在雨中拍摄,当天回报社后就出现发热现象,但仍坚持处理完所有的暴雨积水图片。7月13日,王恒开始高烧不退,随即前往医院,后被诊断为淋雨所致肺炎。

报道关注灾情

本报编辑部对编发抗洪的稿件十分重视,自7月1日到7月14日,本报连续开出《直击江淮暴雨》专栏,刊登抗洪抢险报道73篇,照片21幅,使用整版32块,出版抗洪报道专版17个。

编辑部每天都留置好版面,等待记者发稿,仅7月12日晚,本报留置了 5 个整版。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编辑部随时与记者做好沟通,关注记者采访的每一个行程,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两三点。

在桐城大沙河决堤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的双港镇,记者张火旺和何曙光冒险采访,及时发回现场报道。 本报编辑部配合记者的一线采访内容,运用消息、通讯、特写、言论、专栏、照片等各种形式,以丰富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版面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抗洪斗争的方方面面。作出了全面、准确、有序、适度的报道,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气势、有深度的重头稿件,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灾区群众的生活牵动着广大读者的心。

汛情仍在变化,战斗尚未结束,本报记者仍然战斗在抗洪一线,将抗洪救灾宣传报道不断推向深入。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