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一般但流动性不错
投资不当也会“亏本”
传统寿险或将出现降价
收藏要谨慎,切勿被“打眼”
3上一篇 2010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收藏圈里不打假 行规与法规起冲突
收藏要谨慎,切勿被“打眼”

 

在方舟子与唐骏的文凭“打假”故事愈演愈烈的时候,收藏界的打假问题被暴露出来。“玩收藏的人都知道‘收藏不打假’是行规。”古玩收藏家认为,但这并不是一种诈骗。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收藏家说,因为古董这东西有其特殊的属性,只有收藏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其价格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收藏者的个人品好,在交易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的价格行情。所以在收藏市场中藏品只有新旧之分,而无真假之分。

如果买家将假货看成真货买入,叫做“打眼”,卖家不包退、不包换、不包赔。而如果卖家没能认出“宝贝”,让买家以极低价买走,就叫“捡漏”,卖家也不能讨回。

卖赝品不算骗人,这使得收藏市场鱼龙混杂。这位收藏家说,以他从事古玩行业十多年的经验来说,很多新手很容易“打眼”。“他们以为花几百元就能买到价值几百万元的古董,幻想一夜暴富。”收藏家告诉记者,一些老行家失误,“打眼”了,不仅不会向卖家索赔,反而觉得会丢面子。同时他也提醒新手,最好到一些有历史的老店或者有信誉的拍卖行购买藏品。

不过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古玩界的行规似乎站不住脚。明嘉律师事务所金南翔律师认为,古玩与常规商品买卖显然是不同的,因为古玩形成年代久远,对其真实性的判断,往往受到鉴定手段、认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在民间的古玩买卖中,不能仅要求卖方对古玩的真实性承担保证责任,买方也负有凭借自身知识作出判断并因此承担相应后果的义务。

依据法律规定,交易双方应遵循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卖家明知是赝品却虚构事实、以假充真、误导消费者进行交易的,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涉案数额较大的,涉嫌刑事犯罪,依法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所谓的“行规”与现行法律规定相抵触,应属无效。   倪立婧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