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皖江 安徽发展“提速换挡”
2010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0安徽经济年中志(上)
布局皖江 安徽发展“提速换挡”

记者 郁宗菊
 

刚刚过去的半年,对安徽经济来说,喜忧参半。

房地产市场在经历又一轮疯狂之后,突遇政策急冻;“蒜你狠”、“豆你玩”让农产品价格坐上过山车;人民币重启汇率改革、国内最新掀起的一轮“加薪潮”,考验着“安徽制造”的传统优势,刚刚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安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但这半年,安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0年1月,首个国字号“产业转移特区”皖江城市带获批,安徽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好时机。徽商大会正成为安徽吸引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安徽调结构的转型之路初见成效,安徽发展提速换挡。 记者 郁宗菊

关键词·调结构

回顾:2010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出“总动员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此后,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温总理说,“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从2009年,我省便明确提出了“调结构、抓转型、增后劲、上水平”的总体要求。 围绕这一要求,我省经济也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生产总值14.9%的增速,让今年首季成为近年来我省经济“跑得最快的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方向转变,“转方式、调结构”逐步“破题”。一季度,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31.4,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点评:调结构不仅是对现有的企业及产业进行调整,还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据悉,我省将出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明确发展重点和具体政策,分行业制定新兴产业培育行动方案。

调结构被摆上首要位置

关键词·产业转移

皖江示范区迎来抢滩效应

回顾:2010年1月,首个国字号“产业转移特区”皖江城市带获批。目前,我省组成了示范区项目争取小组,向国家部委寻求政策、资金、项目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与支持,大部分请求都获得了积极回应和有力支持,金融、土地等方面政策都有突破。示范区的园区和集中区建设,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挨个推进。

根据安徽外资网网上办公系统综合数据显示,前5月,皖江城市带10市59个县(市、区)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7个,投资总额66736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38051.1万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6.1%、67%、60.4%。

而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徽商大会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共推介594个项目,投资总额963亿美元,分别占项目投资总额的72%。

“建设皖江示范区,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王三运省长表示,我们正在边打基础,边上项目,边搞招商。“说井喷有点吹牛,不过,皖江示范区目前已经具有抢滩效应。”

点评:正如专家所言,现在的发展必须要以调结构、抓转型为前提,承接产业转移必须有选择。适合皖江示范区发展,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产业我们一定要引进来,但那些以牺牲我们环境或者长远利益的产业,我们也要坚定拒绝。同时,示范区不只简单地进行产业“搬家”,而是更加注重扶持自主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发展。

徽商大会成引资“金字招牌”

关键词·招商

回顾:6月20日至6月24日,为期五天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召开。

本届徽商大会充分展示了安徽省的独特优势、发展机遇和无限商机:大会集中签约54个外资项目协议,总投资71亿美元;签下70个内资项目,总投资723.4亿元。以“承接转移,创新共赢”为主题,海内外宾朋共同探寻了安徽崛起的新途径。

“自2005年创办以来,徽商大会知名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影响最广的对外开放标志性平台。”安徽省省委书记张宝顺高度评价徽商大会的重要作用。

点评:产业资本互补发展、携手共赢,思想智慧碰撞交融、余音绕梁。借助徽商大会与皖江城市带的双重机遇,安徽加速崛起的步伐必然会越来越快。

关键词·振兴皖北

皖北可和示范区共舞

回顾:一直以来,皖北地区显得有些“孤单”,获得的支持不够。4月22日,安徽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专题审议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六县发展情况的报告》。该《报告》透露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凡是国家和省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只要符合实际,皖北地区三市六县也可以执行。同时还要制定支持皖北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特殊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报告》透露,今年将在皖北及沿淮三市六县中选择部分县,整合涉农资金,打造出小麦亩产千斤县,建设一批吨粮田。同时将结合新一轮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打造一批玉米、大豆、花生、水果、中药材及肉牛、生猪等生产基地,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点评 :面对皖北发展的相对滞后,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很多同志非常关切,多次要求把皖北发展作为统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采取帮扶措施,振兴皖北经济。这个报告应该只是一个开始,未来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皖北振兴。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