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能否借戏曲突围?
2010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石牌镇提出“文化兴镇”,酝酿打造戏曲一条街
千年古镇能否借戏曲突围?

记者 张火旺 何曙光 文/图
书画老人姜精红收藏的戏帽
雕刻艺人姜结保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石牌镇是被誉为京剧之父的徽剧和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祥地,历史上名伶辈出,有“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之说。

随着石牌镇打造戏曲一条街计划目前正式进入项目设计阶段,千年古镇借戏曲文化突围,重现往昔繁荣或指日可待。  

老街艺人见证古镇沧桑

据史料记载,石牌旧名宜塘,又名石牌口,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初期,已有1000多年历史。镇上至今还保存部分相对完好的老街——下街。这里有加工戏班道具的古老作坊、酱坊、油坊、染坊,多为木制阁楼式。

行走在老街上,记者发现有些房子已经利用成了店铺,一间名为“小书斋”的主人姜精红老人告诉记者,他创办“小书斋”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主要是代人写字画,他画的钟馗很抢手。在“小书斋”木制阁楼的顶部,悬挂着一个戏帽,姜精红说,他是黄梅戏的粉丝,但现在偶尔才能听到黄梅戏了,县剧团迁到了高河,周边只保留了一些黄梅戏草台班子,而且平时大多到外地去唱戏。

与小书斋邻近的有一个手工雕刻作坊,45岁的艺人姜结保15岁就从师学习雕刻,他现在主要是为周边乡镇的寺庙雕刻菩萨。“也兼做戏帽,但需求不是很多,唱戏的越来越少了。”

千年哺育黄梅分外飘香

“无徽不成镇,无石不成班”,这里的“石”指的就是怀宁县石牌镇。这里不仅哺育出了“京剧之父”的徽剧,还哺育出了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首的黄梅戏。

清朝同治年间,石牌人程福香开始组建属于半职业性黄梅戏班社;光绪二十二年,石牌人产成义组建了有正式班名的黄梅戏班“仁义班”,自此以后至清末民初,怀宁职业和半职业班社如雨后春笋,次第建成20多个。

1949年3月24日,石牌解放。戏曲艺人云集古镇,京剧艺人以“大四喜”班为主,黄梅戏艺人以“仁义堂”为主,组建“怀宁京黄剧社”,实行京黄合演;并筹措资金建台设座办剧场,取名为“怀宁剧院”,1956年更名为“怀宁县黄梅戏剧团”;1960年,剧团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被授予“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82年9月,怀宁县剧团以第一个黄梅戏使者的姿态,奉命开赴四川省作了为期7个多月的巡回演出。在重庆首场演出黄梅戏《天仙配》,能容纳1400多名观众的剧场座无虚席,且此后场场客满。

正酝酿打造戏曲一条街

“我们提出了文化兴镇的口号,具体措施正在研究。”石牌镇分管文化的郝副镇长说,该镇设想通过恢复石牌的古镇风貌,重建程长庚故居、杨月楼纪念馆、古戏台,新建戏曲历史陈列馆,石牌名伶纪念馆,打造戏曲一条街。

该镇党委盛副书记介绍,注重对现有老街中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已经成为各方共识。除此,还将重点恢复城隍庙、鲶鱼头外滩公园、皖河古河道等旅游景点,同时对老街与古建筑相映衬的青石道路、楼台亭阁等进行修复。

在后县城时代,能否借戏曲文化实施突围?石牌镇有着美好的愿景:将千年古镇逐步纳入黄山、九华山、西递宏村、天柱山五千年文博园等旅游经济圈,使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石牌经济新的腾飞。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